发表 2 年 前古典/传统, 在专辑中: 马太受难曲(巴赫)CD 2

Saint_Matthew_Passion (26)

  • 212
  • 0
  • 0
  • 0
  • 0
  • 0

“马太受难曲(巴赫)CD 2”详细资料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古典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根据巴赫治丧委员们的讣闻,巴赫一生共写作了5首受难曲,他在自己所写的文字中(信件),也说过他曾写过5部受难曲。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的记载而作的,就叫《约翰受难曲》。

根据文献记录,巴赫虽曾作过5部受难曲,但至今仍被保存的只有两部,即《马太受难曲》及《约翰受难曲》。

从1950年莱比锡所编目录看,另记有两部:BWV246为《圣·路克受难曲》,BWV247为《圣·马可受难曲》,另一部在编目录时不详。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理奇(C.F.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BWV1—35首为第一部,BWV36—78首为第二部。

巴赫设计在公演此曲时,由牧师在两部之间加入布道章,这就使3个多小时的乐曲演出又加上了约半个小时的牧师的布道,共3个半小时。

其歌词的来源有三部分:最多一部分是来自《圣经·马太福音》26及27章,在出版时以正常字体印刷;在巴赫的原稿上,所有《圣经》上的字句都是用红色墨水书写。

第二部分是来自当时德国路德宗教会所通用的众赞歌(Chorale),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3首众赞歌,在出版时用小正楷体印刷。这些众赞歌曲调一般人都会唱,歌词大家也常用。

在演唱《马太受难曲》时,每逢到众赞歌时,全体听众要与圣诗班一同唱──或合唱,或齐唱。在13首众赞歌中有一首名叫《神圣之首受重伤》(O Sacred Head,Sore Wounded),巴赫5次用此旋律在不同的调中配以不同的和声(BWV版本中系21、23、53、63、72)。

第三部分歌词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描述当时的某些人或现在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出版时以斜体字印刷。

《马太受难曲》中的角色很多,最主要的有:

宣道者──男高音,《圣经》中的话语多半由他来叙述,

在《马太受难曲》中他多唱宣叙调(Recitative);

耶稣基督──男低音,《圣经》中凡是耶稣的原话,都是由他以宣叙调演唱;

4个声部的独唱──用来表达群众的心情、祈祷和作为对细腻情感的描述,此4位独唱有时以宣叙调,有时以歌调(Aria)演唱。

此外尚有

彼拉多──男低音;

彼得──男低音;

犹大──男低音;

以及大祭司,作伪证者和妇女等。

全曲需两个大型合唱团、两个乐队、两架风琴及提琴、长笛、双簧管等乐器。

::
/ ::

队列

清除